查看原文
其他

骨三哈|结业典礼!颜值一览无余,内涵尽在其中

2017-08-02 骨三哈 中国文艺评论


7月2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黑龙江省文联承办,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骨三哈”(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的昵称)圆满结束了为期半月的学习研讨,在冰城哈尔滨举行结业典礼。




——“骨三哈”结业典礼现场 ——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振濂出席并讲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主持结业典礼,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傅道彬致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作结业总结,黑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计世伟,黑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戈等出席结业典礼。



陈振濂出席“骨三哈”结业典礼

陈振濂在讲话中对“骨三哈”学员提出殷切希望,勉励大家为这个时代的文艺评论事业做出贡献,期待在今后当代中国文艺评论骨干、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中间,能看到各位的身影,听到各位的声音。


庞井君主持“骨三哈”结业典礼


庞井君强调,全国文艺评论骨干系列专题研讨班,旨在培养文艺评论领军人物,通过专题研讨,确保出作风、出思想、出成果。通过15天来的交流和学习,大家多了一些对话、多了一些聆听、多了一些内心的宁静、多了一些思想,确实是有所收获、不虚此行。作为中国成长中的文艺评论领军人物,希望“骨三哈”的学员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思维的整体性、人生境界的理想性、学术形象的明晰性以及对人类精神探索的前沿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作为全国文艺评论家的家园,会尽力为大家做好跟踪服务,使骨干专题研讨班真正成为培养领军人物的摇篮。


傅道彬为”骨三哈”结业典礼致辞


傅道彬在致辞中指出,“骨三哈”不仅是学术研讨班,也是文学艺术的宣誓,吸引了一批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优秀青年。时代呼唤有思想、有力量的批评,历史提供了舞台的机遇,是大家走向舞台中央大展身手的时候。希望全体学员努力创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历史存正气,这才是对“骨三哈”最好的纪念。

周由强为“骨三哈”作结业总结


周由强在结业总结中指出,正是由于主承办方的精心搭台、专家老师的悉心授课、同学们的潜心学习等三个方面的原因,大家共同建设和维护了 “骨干班”这个金字招牌和交流平台,形成了一个富有强大凝聚力和归宿感的精神家园。伟大时代的伟大实践需要我们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评论去解释、去提升、去表达,从而创建出基于中国经验之上的文艺发展体系,为解决人类精神世界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道路上,技道两进、德艺双修,共同为中国文艺评论当代基业添砖加瓦。



——“骨三哈”学员依次上台领取结业证书——



结业典礼上,各小组发言代表上台汇报本组学员的主要思想启迪和学术收获。






曹峻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




第一,前辈师长高深的学问、丰富的才识和海纳百川、谦虚认真的品德垂范后学,鼓舞我们今后较快提高修养、完善自我,为国家、社会尽绵薄之力。第二,与来自各省份、各单位、各研究领域高水平的学友交流、切磋,碰撞出不少智慧的火花,利于今后更好地为中国文艺传统的当代呈现建言献策。第三,“谦虚、反省、尊重”是打通不同文学艺术门类、开阔学术视野、实现学术精进的钥匙——这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刘佳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回归艺术本身。“不通一艺莫论艺”,我们要坚守对艺术本身的热忱和执着,关心艺术创作与发展,并将其凝结为学习、创作和研究的动力,这就是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艺术在争取现代化呈现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传统艺术精神的流失,是否还能透过虚实相生、兴味蕴藉的诗性品格传达出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观照,是否还能像一百年前那样启迪新兴艺术门类的发展?我们要回到传统艺术发生与发展的源头,用中国人自己的话来解释中国人自己的艺术,这就是我们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回归”不是倒退,而是反思与自省,更是一次新的出发。




轩小杨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本次的研讨主题点破了当前音乐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继而点醒了我,从中发现新的学术立足点——理论与实践观照、传统与现代观照、专业性与大众性观照,进一步理解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深义。当下音乐创作出现音乐语言与精神境界割离、时代歌咏与传统文化割离、专业创作与大众需求割离等现象。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不是要做回从前的自己,而是要昂首阔步走向美好未来。仅是占有民间音乐资料、熟悉民间音乐形式是不够的,要深入到其精神实质以及民族性格、审美观念中,去体会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真正优异与独到之处,进而发扬光大。



此外,结业典礼还专门安排了一项内容,由每位学员用一分钟的时间微言大义、要言不烦地交流各自的主要学习收获。




陈海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这次学习既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让我深刻理解了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个人的学术追求应该和历史的、人民的需要相结合。




陈裕亮




厦门大学诏安画派研究中心研究员




此次学习让我悟到游心寄意的重要性。游于艺,让心灵作逍遥游;通一艺,再论艺,则鞭辟入里。观有品无,悟得兴味蕴藉之妙;计白当黑,且留三分余音在画外。与先贤交,与今人友,与天地合,让心灵化作一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入古而不忘出新。时刻不忘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春秋。




丁莉丽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骨三哈”众位老师的引领下感悟五千年历史的风烟、触摸中国文化的诗意传统。在今后的评论实践中,执着地追寻当下文艺作品中传统脉络的延续和彰显,既是对中国语境的呼应,也是作为评论者的责任。





高方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老师们对不同艺术门类的介绍拓宽了我的视野,对传统文化思想、传统艺术批评方法和当前文艺政策的解读活跃了我的思维,让我明白了文艺评论从何处来又该向何处去,倍增自豪感和使命感。






衡正安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一级美术师




希望借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给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发挥各位学员专业、学术和学院背景等优势,在今后的文艺评论实践中多交流、多出成果、扩大影响,推动当代文艺评论发展。





蒋慧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曲艺是非常大众化的艺术门类,怎样用文艺评论的力量有效推动和促进传统曲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骨三哈”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使我得以用新的思路来重新审视以往所做的工作和努力,相信这些思想的火花必将点亮我今后的学术研究之路。





李九红




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大腕级的平台、大师级的授课、大咖级的同学,让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打开了所有的感觉器官,开启了新的思路、新的起点、新的转型。传统精神的滋养,会有创作和评论的新发现、新挖掘、新表达。





李伟 上海戏剧学院研究员、《戏剧艺术》副主编



“学,然后知不足。”12位不同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学者的倾情讲授,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有所长的同学朝夕相处、自由交流,使我深深感到了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以前我只是对传统剧论有系统学习,现在发现传统艺术的内在思维方式是相通的。今后我要系统学习传统文论、诗论、书论、画论等,以加深对剧论的理解,更好地从事戏剧批评。





刘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



自己的文学研究应有更加宏大的文艺研究的视野,关注当下文艺创作的整体态势和文化走向;也应有强烈的社会担当和文化自觉,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作为学者应深入地思考中华文脉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骨三哈”的学习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学术道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刘勇刚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游艺冰城不觉离,花开犹是日迟迟。他山巧石能攻玉,论道经邦大好时。这段时间,我博采众长,拓展了知识结构;在与专家学员的交流中,我对文章报国充满了信心!




刘长华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询民族神话、传说与中国新文学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神话、传说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民族最遥远、最古老的心灵歌唱。通过对老师们讲座的学习和汲取,我对这个问题研究更有信心和更有动力;把老师们的成果吸收进去,对新文学的民族性或中华性会有更深的探索和思考。




陆丽娟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专家学者们的授课都指向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以及对西方科学艺术理性思维碰撞融合的极大肯定,这两种文化思维所形成的学术观点,对今后我所从事的当代中国画和油画转型发展研究,必将给予更高的学术视野和更大的研究空间。



骆天 



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二级舞美设计




中国的文化是自觉、自信、自立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我们要紧紧围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根基去创新。通过“骨三哈”的学习,我基本认识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追求,让我认识到了文化的多元与深度。




孟梅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教授




戏剧戏曲学的学科背景和新媒体环境下的戏剧呈现方式,使我经常困惑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谢这些日子的学习和研讨,使我拓宽了学术视野,奠定了学术信心,增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牛鸿英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西部电影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传统艺术精神与全球文化汇流中自觉汲取,主动创造;在自我发现继承与自觉反思批判中砥砺成长,不断超越;在坚定文化自信与坚守文明传承中开拓创新,铸造未来。以现代精神激活传统气象,为世界创造一个新文化新未来。




汤海涛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博采众长方能海纳百川,“骨三哈”课程精、专家专、涉及领域多,用开放的主题和话题让学员与专家各抒己见,我寻着各个课程的流,溯流而上,依稀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广博和浩瀚的源头。希望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帮助下,为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尽一份绵薄之力。




韦文华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第一,文化自信。12位著名专家分别从不同文化领域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艺术书写,视野开阔,视角独到,理论精深,传递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发展的信心。第二,身份自信。作为一名从事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的研究者,只有扎根于自身民族文化体系,加强自我身份认同,才能书写民族文化新的篇章。第三,学术自信。培训的结束是研究的开始。只有坚定学术信念,不断吸取新的营养,学术之路才会更加宽阔。





温朝霞




广州行政学院教授




一流的组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收获。清醒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国传统文论更好地阐释和解决现当代文艺问题,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韬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理论系副主任




听课的过程中,激发我思考从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边听边想边梳理,这就是我思想上的收获。另一方面,我还收获到了众多的深情厚谊。多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来自音乐、戏曲等不同领域的朋友们有更多的交流啊!




徐希景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跨界的学习交流产生的火花点燃并成为我进一步前行的动力,各位老师的研究思想方法将会对我产生持久的影响。半个月的聆听、讨论、静思与漫步,将让我在未来的研究中努力扩大视界、视野,为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摄影史论和评论尽绵薄之力。这次学习将成为我新的起点。





于洋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最大收获在于拓展了学术视野,于本专业之外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中国韵味,文字中探讨、音乐中徜徉,并在作品中做现代化的呈现,这将是我未来音乐之路的重要理念。





曾一果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院长助理




“骨三哈”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在各位专家的精心传授下,引导我们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使我们重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性。




张春梅




新疆大学教授




闻文半月,垂听名师教诲,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转换命题之外,中国味道草蛇灰线般存在音文书画的笔墨之中,只要我们还在中国文字和中国线条的笔墨之内,那么中国文艺的品格和精神就始终散发着清淡的中国味道。依托新媒介的网络文学,它在渐行渐宽之时已经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中国味的影子,而我要做的就是要抓住它,看它因何而生,以何种方式存在,并捍卫它在多元文化中的位置。




张甘霖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副教授、美术学系副主任





中国陶瓷艺术批评是中国文化传播走出去的最好例证。品评陶瓷的历史,承载着伟大民族的意蕴和内涵,见证着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真实景象和对美的诉求。器以载道、唯精唯一,以复兴传统技艺与民族精神为己任,赢得世界尊重。





周航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在“骨三哈”,让我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美学蕴含的价值,产生重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冲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举办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卓有成效并可大力延续与推广。




为做精做优“骨干班”这一品牌,创新学习形式,加强学习效果,本届专题研讨班除邀请到12位专家亲临授课外,还设置了新学员见面会、新老学员围绕“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当代呈现”开展专题学术比武、授课专家与学员深度互动、分组讨论、学员自行担任学术主持、学员分工撰写随堂学习体会、学员才艺交流等环节,并充分利用“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和“中国文艺评论网”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骨三哈”动态,传播“骨三哈”正大气象和文艺评论正能量。主承办方将专题研讨班当作团结人、引导人、凝聚人、服务人的一项文艺评论事业用心耕耘,赢得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好评。下一步主办方还将对“骨三哈”学员的专题论文成果择优出版传播,将对“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这一主题的研讨推向深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32m97kl0&width=500&height=375&auto=0

“骨三哈”期间,主办方及时用镜头记录了学习研讨的精彩瞬间,并用心剪辑成片,于结业典礼上播放。临别时刻,大家重温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对“骨三哈”这一志同道合的集体满怀不舍之情,决心以此为起点,开启文艺评论研究的新征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供稿:王筱淇 王庭戡

编辑:史静怡 吴江涛 温馨



⊙文章版权归此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猜你喜欢:

骨三哈|第十二讲·陈振濂·诗书画印的传统与现代性转换

骨三哈|第十一讲·傅道彬·《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

骨三哈|第十讲·祁述裕·扫描当前文化建设热点

骨三哈|第九讲·冯双白·乐善民心 依仁游艺

骨三哈|第八讲·陈传席·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

骨三哈|第七讲·王一川·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骨三哈 | 第六讲·索久林·中华美学和摄影艺术通感

骨三哈 | 第五讲·陈晓光·中国歌曲百年之路

骨三哈 | 第四讲·刘曦林·画之迁想妙得

骨三哈 | 第三讲·王廷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方法

骨三哈 | 第二讲·张节末教授·禅宗与审美

骨三哈 | 第一讲·翟俊杰导演·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骨三哈|开班啦!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骨三哈|盛夏冰城晴方好,风雨无阻艺起来

骨三哈 | 现场教学·走进呼兰,走近萧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骨三哈)的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